宗教與五術界老師父的嘆息-只重理論而缺實做

IMAG0128-4  

   台灣近些年來工商業快速轉型,社會腳步越來越快,速食文化大行其道,宗教界亦相對的遭受感染。道的『修、習』浩時費工,但非得如此無法紮穩根基;也因大眾傳播媒體的發達,快速的塑造出滿坑滿谷的『名師』,因循傳統的修持者彷彿即將滅頂?在這大環境的困擾中,『明師』後繼無人的嘆息,如何加緊培育新一代的宗教人才?值得大家一番省思。

    在快速生產、鼓勵消費的後工業時代,新商品即使僅是機能大同小異─例如稍微修改了造型與色彩,再透過各種傳播媒體的廣告行銷,滲透到每個人的腦海中,從而讓人重複購買一堆用後即丟或不耐久用的物品,養成喜新厭舊的習性,台灣目前宗教與五術界也是如此!改變包裝、大力行銷,自然獲得廣大信眾的青睞。然而,其質感、品味低下,恐怕鮮少有人肯花費心思去區分與辨識。

    一般人的傳統觀念中,宗教信仰的『物化』,隨買即賣的心態,反而讓傳之久遠且工巧心細的傳統信仰情懷蕩然無存,敬天法祖、取材自然、優美典雅,充滿人文情懷的傳統民間信仰已經日漸消失,由此也可見社會風氣的一斑。講求快速的社會,無怪乎人情日漸淡薄。

    大部分所謂的宗教家,為了『安身立命』,都是在苦行與苦修中得來,寧可勒緊褲子,也不願將『道』當作商品般的去兜售販賣。談到『吃苦』,可能就嚇壞了不少的後繼來者!嚐想,『學道』與拜神禮佛無法獲取大富大貴,還得自討苦吃,缺乏基本的「誘因」,難怪人人想當大師、賺大錢,大師滿坑滿谷,反倒是學生卻太少太少!大環境太艱苦了,個人的努力都顯得獨木難以撐天。

    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─這一句從小用來勉勵人讀書向學的諺語,宗教界在傳統學制的束縛下,師資只重理論而缺實做,難以培養出專業的人才。又因大學的研究教學環境,對台灣傳統信仰文化與哲學的思想體系,浮面化的探討研究,喪失本土文化的特色。

    自有歷史以來,宗教界與民間信仰傳統工藝匠師,就扮演著默默奉獻的角色,少有人著書立說地去感謝、表揚他們。而一項技藝的養成,豈僅是三年四個月而已,他必須隨時精進才能成就其功力。但是在瞬息萬變的工業社會中,這種費時耗工的修持學習方法,卻顯得落伍而引不起年輕人的興趣,在現實的考量下,喪失了競爭力,後繼無人下不禁讓這些老師們有時不我予的感嘆。撰文/法清宗壇擇日舘 舘主

(著作權所有‧引用需經同意並註明出處。原發表於2002年第129期《覺靈雜誌》)

閭山法清宗壇道法卜卦擇日舘 舘主 蘇老師 

詳細介紹請進入以下---本壇網站---

閭山法清宗壇道法卜卦擇日舘 官網

 中國道教雜誌社 官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法清宗壇 師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