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如何「走出去」、讓世界「走進來」是一個嚴肅的議題,政府在過去數十年來重工商而輕農的政策下,「擴大城鄉差距」及農村人口嚴重外流,如何替年輕人營造一條安全「返鄉和回家」的路,實應超脫藍綠,無論哪一黨執政,都將刻不容緩的綢繆,才不至成為台灣文化斷層的憂患。
日昨車載年逾七旬的兩老前赴台南參加族親一場婚禮喜宴,返程,家父囑咐不走高速公路,改走台19線返回故鄉,難得的是一輛轎車載著祖孫三代,循著數十年來似曾熟悉卻已陌生的記憶馳騁,憑添幾許感傷;歷史可以因政黨顏色「人」來竄寫,然,確無法改變這條前人為了生活所走過蓽路藍縷的歷程。
祖上自清乾隆年間由開基祖帶著三個兒子渡海來台,世居雲林縣北港鎮,世代務農,家父自農會推廣股長退休後,守著祖輩所傳承的田園耕種,多年來積勞成疾中風過兩次,族親們勸戒他別再耕種,反正兒孫都事業有成,只要抱持著運動、強身就好了!孰料,他認為這些承自祖輩的田園,不能讓它「趴荒」的使命,日負一日地負隅頑抗!
「奮鬥,不得不離鄉背景,奮鬥,為了光耀門庭」,族親閑敘,不覺離鄉已經三十年,曾經年少輕狂、豪氣萬丈、曾經韜光養晦、黯然神傷,但不變的是我時時惦記著幾時能夠衣錦還鄉的願望?一轉眼,歲月催人鬢髮成霜,期間所經歷的點點滴滴,已都成為茶餘飯後的閒聊趣談。
從國小開始,因農忙需要,開著農用搬運車下田車載五穀遊走田間,轟隆巨響的搬運車當年成同儕嬉笑的話柄,而今數十年過去,老人家依然以不變應萬變,與「爛田土」為伍,每當稻穀、花生收成,家父都不惜千里寄鵝毛般的以宅急便寄送當季的白米、花生到台中讓他的兒孫們嚐嚐「阿公種的」,分享《菜根譚》那份收成喜悅。
現實生活中,不敢自詡事業有成,但確實已不愁吃穿,老父為何還須如此拚搏?!就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,家父種田有利可圖嗎?鑿一口灌溉用井二十萬,稻穀乾燥機三十萬,耕耘機械數以百萬,這些數以十百萬計的農耕機械,投資報酬真的划算嗎?他總是說:「寧可做到死,不願病到死!」身為人子的我還有什麼話說。
每當午夜夢迴,常尋思:「返鄉」這兩個字的意義何在?農校畢業的我,早已不諳農村事務更不會耕種,如果有一天我回到家鄉我還能做些什麼?每逢選舉才會發覺,偉大的政府多麼照顧農民們?為何台灣的農業人口高齡化?為何政府這麼多的經費挹注,吸引不了年輕人返鄉?
台灣苟延殘喘的夕陽農業,在與大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,才露出一點點曙光,那一天中國改變經貿戰略佈局,台灣啊!台灣,是三民主義統一中國,還是由中國來解放台灣?相信有智慧的您,不言自明。法清宗壇擇日舘 舘主
一條返鄉的路
http://www.tbntimes.com/20111226/ 台灣商報B2版 中都翦影
閭山 法清宗壇道法卜卦擇日舘 舘主 蘇老師 2011/12/26
詳細介紹請進入以下---本壇網站---
●閭山法清宗壇道法卜卦擇日舘 官網
●中國道教雜誌社 官網
留言列表